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青箬笠,短蓑衣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2-19

  ◎ 王同举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寥寥数句,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山水渔隐图。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尽显闲适与洒脱,是旧时乡村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代表着一种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箬笠,也叫“斗笠”,是用竹篾和箬竹叶编制而成的宽边帽。每到农闲,村里的手艺人便将箬竹叶摘下,洗净晾干备用,然后砍来竹子,经破竹、劈篾、去节等工序,将竹子加工成粗细均匀的篾片。竹篾用于织出箬笠的骨架,等骨架完成,再把晾干的箬竹叶一层一层铺在骨架上,并用细竹丝固定好。

  蓑衣则是用棕榈叶制成,老家人管它叫“棕衣”。棕榈叶宽大厚实,耐暴晒,扛得住雨水浸泡。农人们将棕榈叶割下,去除多余的叶梗,再把它们梳理整齐,用麻线一针一线地缝制起来。缝制蓑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针脚要均匀细密,才能保证蓑衣既防雨又耐用。

  农忙时节,不管是烈日高悬,还是细雨绵绵,农人们都头戴箬笠、身披蓑衣,俯身在田间劳作,犁地、插秧、除草、施肥。箬笠为他们遮挡阳光的炙烤,蓑衣帮他们抵御细雨的侵袭。“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一顶顶箬笠、一件件蓑衣,成为田间地头最动人的风景。

  文人笔下的蓑笠与蓑衣,早已褪去了汗渍与泥痕。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留白处,以焦墨勾画出一顶悬空的箬笠;八大山人笔下的蓑衣翁,翻着白眼独立寒塘;《红楼梦》中,宝玉披蓑戴笠夜访黛玉,那般装扮竟比鹤氅貂裘更显贵气。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苏轼笔下的渔父,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沉醉于一方山水,独享一份宁静与自在,仿若世间纷扰皆与他无关,何等的闲适洒脱!还有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颇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风骨。

  我也曾头戴箬笠、身披蓑衣,随外公去河中钓鱼。夏日午后,阳光炽热,戴上箬笠、披上蓑衣,瞬间就有了一丝清凉。坐在船头,听河水拍打着船舷,看鸟儿从不远处斜掠过水面,觉得无比惬意。外公熟练地抛竿、收线,我也有样学样,偶尔有鱼咬钩了,便兴奋地大喊大叫,手忙脚乱地收线。那时的乡村,日子过得较为清苦,但快乐真的很简单,我眼中只有河水、鱼,还有头顶的箬笠和身上的蓑衣。

  多年后,我在江南某客栈看到了挂在墙面上用作装饰物的箬笠和蓑衣,在漓江边上的渔火摄影中和霞浦杨家岭大榕树下,看到了用于表演服饰的箬笠和蓑衣,我隐约嗅到那年河水的气息,竹篾的清香混着棕衣的草木涩味,在记忆深处漫漶成永不褪色的水墨。

  斜风细雨依旧年年掠过江河,只是再也没有那样的箬笠和蓑衣,能接住时光里飘摇的细雨。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