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而行 繁花有约
◎ 江初昕
葳蕤春光,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姹紫嫣红一派好春景。这时,倘若呼朋唤友,或三五成群,或一家数口,来到郊外原野间踏青赏花,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春天的美好时光,大家边吃边玩,悠哉游哉,尽一日之欢,可以放松心情,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郊游踏春,古代人就已经很流行了。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野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就是众人沿水流而坐,把酒杯盛酒放在水里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南朝时,“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成为一种节令时俗。
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还记载了另一件赏花时的别样趣事。学士许慎选,每年春日,都要在花园里摆设露天宴席,邀请亲戚朋友观赏花景。许慎选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每次赏花设宴,宴有席但他不设座具。有人问他,你设宴赏花,为何不设座具?他笑说,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设座具!原来,他让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铺于地上,让客人坐于花瓣之上。这种赏花玩耍,就像京城长安仕女郊游踏青赏花的“铺席藉草,围坐一圈”,很风雅也很别出心裁。唐代的郊游热,以京城长安为最,杜甫《丽人行》一诗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同样写出了长安京城春游的热闹场景。
南宋时期的《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装浓饰,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东鼓,终日不绝。”踏青归来,个个簪杨戴柳,家家杨柳满檐。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
古人春游踏青赏花,内容丰富多彩,风趣无比,他们结队出游,感受春天气息。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向今人展现出那时人们踏青所见到的春光。古人踏青除赏花外,还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玩得酣畅淋漓,不亦乐乎。
除了游玩,饮食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的时候,出行踏春,富贵人家会安排随从和仆人挑上食盒,装上吃食、酒水、碗筷杯盏,在溪边路旁席地而坐,饮酒畅谈,乐趣无穷。寻常百姓,也就手挎竹篮或食匣,自带酒菜、炊具去郊外踏青游玩,既可驻足赏花,又有野炊之趣,可谓兴致盎然,妙趣横生。
自古至今,描写江南春色的诗词文赋比比皆是。诗人身在江南,必游春色,哪怕定居北方,也要春天下江南游玩一番。
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写出了江南灵秀之气,抒发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爱。这首《忆江南》只是宏观的描写,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则详尽地写出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让读者身临其境地饱览了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踏春郊游有益身心,特别是现代繁华都市生活的人,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更应该学习古人那种闲适怡情的生活,回归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鸟语花香的春景,既可以心旷神怡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可以放松解压,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铜集团城门山铜矿)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