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浩气壮乾坤
7月20日,多云转晴。我们从北川新县城出发,直奔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通过几天的野外之旅,同学们领略了龙门山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的独特魅力,也了解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龙门山脉既是四川盆地西缘的一道地理屏障,历史上又是族群迁徙、文化融合、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文史研究人员认为,古羌人的一部分由岷江上游东出龙门山,进入四川盆地,成为古蜀人或蜀族的祖先,进而发展起以三星堆-金沙文化为标志的古蜀文明,并成为延续数千年的蜀文化的源头。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4000多年前,龙门山脉洪水泛滥,大禹及其家族因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被推选出来承担治水大业。大禹改变了其父的堵塞之法,以疏导为主,变水害为水利,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制服了洪水,为天下百姓带来了安乐,成为中原地区的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开创者。
“焚香秉烛别残垣,悄抹伤痛细感言。化蝶亡灵温旧梦,倾巢劳燕入新园。龙门渐愈安羌寨,堰塞徐开归江海。多难兴邦千古事,人间浩气壮坤乾。”这是四川自贡诗人张维经《拜别北川老城》里的诗句。震后,原来的北川老县城已经不适合居住了,国家提出再造一个新北川的计划。
北川新县城位于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老县城23千米左右,紧邻安昌河,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县城所在地为永昌,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着“北川新县城永远繁荣昌盛”。
在穿城而过之间,我们见证了涅槃重生后新北川的繁荣。记者了解到,目前北川新城规模面积大概7平方千米,城市建筑设计充满羌族特色。这是一个在悲痛中诞生的现代化新县城——一栋栋整洁漂亮的新建楼房矗立在秀美的山川之间,布局井井有条;道路宽阔笔直,路旁绿树成行,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为实现“造血式”援建,对口援建方山东省特意修建了一条具有典型羌族特色的商业街——巴拿恰,羌语为“做买卖的地方”。街道位于北川新县城中轴线上,是北川新县城的门户,全长582米、宽130米,有很多卖特产的店铺。徜徉其中,游客可以充分感受羌族风情。
据了解,北川新县城是我国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超过千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设计,重建资金总计153.7亿元,其中山东省援建43亿元。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按照“自然、简朴、生态、科学”八字方针设计规划,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寓意“新生和希望”。2018年9月,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纪念馆的建成,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2008年5月2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返重灾区北川考察时对当地干部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在第十二章“精神家园重建”部分,提出“保护北川县城、映秀镇、汉旺镇等地震遗址,建设博物馆及其他纪念地、纪念设施”。《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明确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选址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毗邻老县城地震遗址,作为四川省灾后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核心项目。2010年12月28日,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6月,开始陈列布展;2013年5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
主馆(地震纪念馆)陈展面积10748平方米,总展线1900米,分为“序厅、旷世灾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发展振兴时代丰碑、结束语”六大板块,共18个单元、60个组及13个专题,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副馆(科普体验馆)陈展以“感受地震、传播知识、关爱生命”为主题,陈展面积1560平方米,总展线512米,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六个展区。
参观纪念馆的过程,记者不想着太多的笔墨,因为实在太沉重,对灾难的回忆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压能力,很多学生都是含着泪花参观的,纪念馆内播放的视频、陈列的巨幅照片以及遇难者的遗物,都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极大地震撼。
在回成都的路上,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暂时还无法解答。但通过这次龙门山地学之旅,近距离接触古造山运动的痕迹,带给他们的收获也是超出预期的。很多同学表示,许多知识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在龙门山断裂系统,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揭示了断裂带具有多核特征,说明曾经发生过多次强震活动,每次地震形成不同规模的地表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无数次的地震活动造成地表抬升的累积使得龙门山快速抬升,这就向有关断层段落相互作用的假设提出了挑战。汶川地震和2016年7.8级的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的地表记录相似,地震触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改变了河道,留下了远远超过断层陡坎本身的地貌记录,从一次地震事件可以分析地形地貌的演化乃至山脉的隆升。
龙门山是长江上游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的重点区域。在这里,长江支流下切得很深,区域性的河流地形起伏可超过3000米,河道基岩陡倾;在这里,古河流阶地抬升了数十米;在这里,高空的单斜山陡崖可见不同高度的河流侵蚀凹槽。作为山脉隆升的关键证据,这些独特的构造地貌现象是如何形成?与地震活动有什么关系?尽管目前地学界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科学无止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地质工作者去回答。
返回成都,我们参加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举行的结营仪式。同学们表示,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勇往直前;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一代,要学好专业知识,干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和人类服务,争取能早日精准预报地震,为防灾减灾作出自己的贡献。
全程参加本次龙门山地学夏令营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徐勇在结营仪式上说,这次地学之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次地震探秘之旅。通过沿途的所见所闻,同学们能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短短十多年的时间,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就完成恢复重建,灾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只有中国做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做得到。他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希望他们早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