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2015~2018年,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悉心指导下,以及全国31个省(区、市)自然资源厅(局)、地质勘查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与全国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231家参建单位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门各项建设任务。
成果与进展
一是全面升级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首次构建了国家级地下水三维立体监测网,实现了对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及人类活动经济发展区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有效监测,填补了我国区域性地下水专业监测网的空白。
二是研发的地下水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实现了国家与省级层面的地下水监测业务联动工作模式。在地下水监测领域首次采用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成了一套集数据接收、管理、分析、科学计算与评价、成果共享和发布功能为一体的地下水监测信息应用系统。
三是建成现代化水文地质参数观测平台。改建完成了模拟西北干旱区和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2座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和1个海平面变化综合监测站,为水文地质关键参数获取、灌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和资源评价等重要资源环境问题搭建了科学观测平台。
四是构建了完善的地下水监测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在指导省级监测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地下水资源、生态环保监测网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五是研发并应用了一批创新技术成果。包括基于北斗的自动化数据传输技术,承压自流监测井井口保护设施,多含水层巢式分层监测井、浅层地下水连续多通道分层监测井和集束式分层监测井建设技术,适用于地下水监测井的特殊管材、止水材料、成井工艺等。
六是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更新编制了全国16个重点监测区骨干水文地质剖面图,建立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区地下水监测的骨干剖面与骨干监测网,进一步计算、校核了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提高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基础。
郑州均衡试验场
应用与转化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运行以来,每年获取水位水温自动监测数据近9000万条。截至2020年底,仅自然资源部门的监测数据累积近3亿条,获取地下水质监测数据30507组,为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开展水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双评价”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与地方研究性项目、有关科研机构、地方工程建设提供了数据与成果服务。根据获取的各类数据,工作人员编制了全国地下水动态状况分析报告,初步掌握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位水质状况。
秉承共同建设、数据共享的原则,工作人员与水利部门建立了水位、水温数据实时共享和水质数据年度共享的长效数据共享机制,为水利部门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评估等工作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与生态环境部门拟定了数据共享框架协议,为生态环境部编制《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水十条”考核等提供了成果服务;通过地质云、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相关成果,逐步实现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社会共享。
此外,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标准体系在推进省、地市级监测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带动了北京、河南、山东、福建等7个省级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