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出真招实招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1-08-3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定点帮扶化隆县乡村振兴小记

  ◎ 康维海

  为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日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化隆县共同举办“乡村振兴北地——化隆大讲堂”启动仪式,并进行第一期专题讲座。

  自2013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启动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积极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在党建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帮扶。

  扩大“朋友圈” 消费扶贫增收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围绕“产销对接”关键环节,打造“消费倡议+主题活动+农产品集市+直播带货”的四维宣传动员模式,实施“书记校长带头、党团组织跟进、师生校友参与”的组织方式,培育稳定的消费者群体,扩大消费扶贫“朋友圈”,巩固带贫益贫长效机制。

  在集中采购方面,学校制定年度采购计划,加大预算份额;依托“e帮扶”和“832平台”等,不断扩大采购规模、增加采购种类、优化采购比例。开展“我为扶贫作贡献”主题活动,活动当月学校在“e帮扶”的消费额达190余万元。

  在帮助销售方面,学校通过“拉面进食堂”、实体合作商铺、打造“青食工坊”电商平台、开设扶贫超市、举办扶贫集市等一系列举措,让扶贫产品进校园,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帮助销售化隆县及其他贫困地区农产品共计697万元。

  培育“领头羊” 产业发展添动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拉面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选优“领头羊”,积极助推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将当地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收入。

  同时,积极发挥学校优势,通过人才培训和引进资金推动拉面产业提档升级,助推“拉面经济”全产业链发展。2018年至今,学校先后举办3期拉面培训班,累计培训120余位化隆拉面经营管理人员,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产业品牌发展观念,为打造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的拉面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集聚“智囊团” 生态保护促循环

  为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产业培育和脱贫增收为导向,积极探索开展科技扶贫实践,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

  学校组织专家协助化隆县申请并实施“特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项目”,经过集中治理,有效消除了化隆县夏琼寺滑坡体的地质灾害隐患。2020年,牵头组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10所高校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家联手攻关,在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组团帮扶、合力攻坚,为生态扶贫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同时,启动“地质遗迹调查及地学旅游开发”项目,组织专家赴化隆县开展地质遗迹状况调查,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制作图册、规划地质旅游路线,协助化隆县申报地质文化村,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派驻“尖刀班” 教育引导转观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工作思路,切实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打造“转变落后观念、提升教育水平、做好学生帮扶”的教育扶贫体系。

  学校先后选派5名干部赴当地挂职,克服语言障碍和气候环境等实际困难,出真招实招,努力为化隆县脱贫摘帽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实施“启智育能”主题教育培训项目,采用“请出来”“走进去”和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培育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大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鼓励大学生与当地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开展学业指导、情感关怀与思想引领,推动实现教育扶贫与立德树人双提升。

  注入“强心剂” 党建引领树新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化隆县成立临时党支部,作为校县对接的桥梁,开展支部共建,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化隆县农村基层治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

  学校设立了“党建+”扶贫项目,打造“学校党组织+乡镇村党组织”的点对点联村结对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各个学院的学科特色优势,通过帮助结对村修建文化长廊、村史馆、党员活动室等,帮助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通过扶持绿色有机种植、加工、承包养殖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