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之韵
◎ 李孝军
石之韵,藏于石而悟于心。
“瘦皱透漏丑”的传统赏石,本就是形之勾勒,韵之彰显。其韵或通透空灵,或清奇俊秀,或险奇拙古,形韵相生,意蕴无穷。
当代赏石“形、质、色、纹、韵”,亦离不开一“韵”字。韵和石本身有关,亦和赏石者的知识阅历、文化积淀有关。
一方石即便很象形,但缺少意蕴,不够传神,不灵动、不鲜活,其韵味便不足,难为美石。众言某石“像鸡”,有头、有脚、有尾,但该鸡木僵、无神、无态、无趣,没有动感、缺乏神韵,呆若木鸡罢了。
即便石本身不具象,但关键部位的“动”让其产生灵气,石韵无穷,亦为美石。如若凤“回头”、鸟“栖”树,鱼“跃”、蛙“鼓”,“指”日、“观”海,“悬”泉、“飞”瀑等。
山魂海韵-彩陶石
器物之石,虽无态势,但通过其自身的纹理、色差或天然之状,亦能别具神韵。盖若断瓦残砖、编磬古鼎、古籍文房、物具器皿之类,其形无雕无饰,韵出天然。
画面石也是如此,墨点无多,但神韵飞扬,诗意有余,可谓美石。石韵之赏,离不开赏石人的知识阅历和文化底蕴。不同知识阅历、兴趣爱好的赏石者,赏石角度和境界各不相同。
一卖石人说某某石像狗,有头有尾,四肢俱全,纹理也好。购石者认为不具神韵,却另找赏点,喜购回家,精心配座。因其酷似一垂须老翁弓身背山状,故命名为“愚公移山”。从狗到愚公移山,石像和石韵的变化之中,彰显赏石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深度。
如果胸中无识,如何解读“秦砖汉瓦”“云逸”“梵净”,怎懂“竹林七贤”“高山流水”?如心中无画,怎读“深山林幽”“长河落日”“怪石劲竹”?若心中无诗,何解“泉声咽石”“晓风残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石韵有余,而无懂韵之人,石不生韵,便难现其美。
荷塘蛙鸣-和田玉
赏石赏心,赏石赏韵。得其韵者,自得其乐,与石对语,以石启智,以石明志。
“默然相对之,便引诗情至”,得其韵,而诗兴大发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得其韵,神游其间也。
想那米芾得砚山“翠峦秀峰”“灵洞神池”之韵,乃抱石入眠三日,方书千古名帖《研山铭》;东坡得石有雪浪翻滚、波光潋滟之美,方赋《雪浪石》,寄寓报国志;郑板桥认为“丑石”具有“丑而雄,丑而秀”之韵,乃创劲竹丑石之画境;蒲松龄得石似“蛙鸣”“鱼跃”之态,乃赋诗《石隐园》,抒其自在闲适情。
石涛云“山林有最胜之境,须最胜之人,境有相当。石我石也,非我则不古;泉我泉也,非我则不幽。”得吾爱之石,读石亦如读我,石言亦我语,石之意,亦我之情也。
赏石的最高境界是心石相通、情石相融,人品即石道,以石修德、以石养心。
一杯清茗,或一杯浊酒,与石对坐,得其韵理,神趋其中,与石相依、与石对语,诗情画意、墨韵琴音,修德修艺,醉酣其中,人石相通可至巅峰胜境也!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