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情怀与智慧的文学演绎
——评《中国2021生态文学年选》
◎ 陈华文
这些年来,为了展示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和水平,不同文学组织和出版机构,对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分门别类地编辑成各种年度选本,这已经成为一道壮观的文学风景。而对于某一主题类型的文学作品,作为年度选本出版,还不多见。《2021中国生态文学年选》一书,聚焦生态文学,为文学年选本的出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中国第一部生态文学年度选本的特色与价值
《2021中国生态文学年选》作为国内第一部生态文学年度选本,对于文学创作向深度拓展、向更专业化延伸,具有现实意义。该书主编李青松是生态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成果丰硕,其生态文学代表作《相信自然》《穿山甲》《万物笔记》等作品,在文坛影响深远。此次出版社委托他选编这一选本,他果然不负众望。在本书前言《生态文学的立场》中,他坦言这是一种荣耀,也是压力和责任。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责任?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试想,一年中,报纸期刊发表成千上万篇与生态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何进行大浪淘沙,这对于编者而言,是学识、学养和审美的全方位考验。即便眼光再老辣的编者,也不敢说把最出色的生态文学作品“一网打尽”,李青松也是如此。《2021中国生态文学年选》在作品选编标准上,主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和生态特色,旨在为过去一年的生态文学进行整体“画像”。说实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2021中国生态文学年选》由45篇文章组成,书中既收录了理由、梁衡、刘醒龙、张炜、施战军、徐可、李朝全、杨晓升、刘汉俊、陆梅、葛水平、刘慧娟、周建新等名家之作,也收录了辛茜、王樵夫、刘惠春、贾志红、杨枥等生态文学领域异常活跃的作家佳作。书中收录之文,可以“从中感受自然万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变化,感受人性的温暖,感受爱的传奇,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不同以往的一种新的关系。”生态文学虽说不能改变生态现状,但可以改变人的思维和观念,这正是生态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通读此书,整体上呈现三个特色,首先是作品具有文学价值,这是前提和基础,并且能让人读后有启迪,经得起时间之河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有的生态文学作品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生态口号喊得响,而对自然的书写缺乏深度。其次是作品有强烈的生态关怀,这也是本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学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作家情绪情感的流露和表达,对于广袤的自然界,不同作家有着不同的层面观察,进行多维的书写。最后是作品具有时代性,书中所有作品,对生态自然的书写和反思,都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关注现实世界中自然与人的交融,没有对自然轻浮地指指点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中之中,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催生了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生态文学受到了空前重视,很多著名作家和学者加入到生态文学队伍中,这助推了生态文学的快速发展。生态文学和生态世界同向而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生态文学的内涵远不止于对生态世界的线性叙事,其文学寓意更为深远,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探究人类、自然和未来的内部肌理和外在关联。这也无不表明,生态文学在提法上虽然有专业性、领域性的特征,但是直指人性,与“文学就是人学”的母题同频共振。
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既宏阔又微观
《2021中国生态文学年选》中,很多作品读之带来诸多思想滋养。书中收录的首篇文章《煤海上有棵勿忘树》,主要讲述了对北方一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印象。作者梁衡是多面手的著名作家,他擅长用鲜活的语言进行生态叙事,其文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彰显生态写作的深厚功力。作者写道“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简单的一句话,描绘出矿区的绿色图景,给人印象深刻。写树木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时,具有历史深度与厚度“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
在生态文学的视域中,对大江大河的的书写不可缺位。书中收录作家施战军的《大河侧畔的倾听》一文,大气雄浑。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往往写几句,就能抓住眼球,还引发精神共鸣,此文就是如此。作者写黄河边那些被忽略的沙粒,形象到位,入目三分“黄河的风才是柔柔的,在这柔柔的风的爱抚下,她宽容地拥抱着细细的沙粒,那可是高原无数难以哺育的弃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寄养在她的怀里,他们睡着、趴着、走着、跑着,巨大的家族和睦地漂流,不易觉察的波纹中荡漾着默默的天伦之乐”。我们都知道,黄河之于沙粒,可谓爱恨交织。但是文中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黄河母亲的博大和宽容,体现出温情四溢的生态观。
用文学的笔法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学的重要内容。比如登山,是人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最能体现作家的生态立场。书中,贾志红的《峰巅之上》和杨枥的《洛河之草链岭》,均出自女性作家之笔。因为女性的细腻和敏感,注定登山故事别有洞天,从两文的整体感来看,也确实如此。《峰巅之上》是对川西登山的叙述,作者描述登山之难之险后,笔锋一转,对登山途中的风景进行个人化的描写,这也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文章中感叹“这么多年,我一次次攀登、一遍遍穿越,踩踩脚下的山、望望走过的路,从不敢称自己战胜了大山、征服了自然。神奇的大自然一如既往地神奇着”。《洛河之草链岭》主要讲述攀登陕西一处海拔2000多米的山峰。登山途中那些不屈的草木,让作者内心泛起波澜,动情地写道“在草链岭,每棵草都应该被赞颂,被铭记,被感恩。它们那么柔弱,却又那么团结。它们密密麻麻,挤挤挨挨,形成厚厚的草甸,给草链岭裹上柔韧的铠甲,防止着水土流失”。
生态文学叙事中,动物是不可或缺的群落。书中,李青松的《牦牛与野牦牛》一文,对野牦牛为代表的动物进行“速写”。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它们看上去鲁莽彪悍,实则爱心满满,对于后代呵护之至。除了写野牦牛,文中还写狼。草原上的动植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环环相扣,维系着自然界的平衡。作者认为,狼吃羊不是坏事,狼牙有毒,毒能致病也能治病,狼毒能预防羊群各种疾病的发生。“草好的年景,狼不吃羊;草不好的年景,狼才吃羊。”“没有狼就没有健康的羊。”文中的很多观点,具有哲学的思辨性,读来耳目一新。
概言之,《2021中国生态文学年选》收录之文,生态主题集中、生态情怀强烈、生态智慧也跃然纸上。该书代表着当前中国生态文学的水准、动向和高度,也是生态文学的新收获和一次集中检阅。作为中国第一部生态文学年度选本,对于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学,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简介:陈华文,1976年生,湖北汉川人,博士、副编审,中国作协会员,湖北作协会员,兼任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评论委员会主任。近年出版《大地文心》《最是书香》《家国书事》《书山问道》《山河气韵》《寻找文心》《英雄之城:武汉战“疫”图记》等专著,获得大地文学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等奖项。另热爱美术,有画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