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路通 村美 产业兴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01-31

  ——记山东科技大学驻村第一书记王衍国

  ◎  韩洪烁

  进了腊月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缓缓洒向屋檐深处,韦庄村的日出显得格外美好和温馨,一个忙碌的身影早已穿梭在这个小村庄里。

  他是山东科技大学派驻山东省曲阜市的驻村第一书记王衍国。这已是他驻村的第420天,为了让每一户村民过一个幸福年,他一天也不能歇着。

2.png

  生活变好了,薄弱村实现华丽“蜕变”

  “孔大爷,今年的收入还行不?”上午8时许,王衍国走进韦庄村村民孔宪成的家,今年65岁的孔宪成正在忙着张罗一大家子的早饭。

  “王书记来了,快屋来坐。”孔宪成一脸质朴地迎了上来,“自从村口有了生态养殖塘,俺老两口一年能多挣3万多元,可是不少了。”

  孔宪成原来是村里的贫困户,外出打工也超出了年龄限制,儿子身体也不好,儿媳妇是二级残疾,仅靠着种地卖粮勉强维持生计,自从王衍国在这里建了绿色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基地,老两口都在养殖塘工作。

  “多亏了书记你呀,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瞧着乐呵呵的老伴,一旁正在包饺子的姚月娥接过话茬,“看这满桌子的鸡肉、鱼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谁能想到,韦庄村曾是十里八村闻名的“空壳村”“薄弱村”。而今,“薄弱村”实现华丽“蜕变”。

  这还要从王衍国初任驻村书记说起。在农村长大的王衍国一直有着乡土情结,2021年10月,王衍国告别妻儿,从山东科技大学的一名辅导员“变身”驻村第一书记,接过了曲阜市9个村的乡村振兴担子。

  从此,怎样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成了他最大的心事。为尽快熟悉村情民意,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穿烂了两双鞋,四处串门子、找点子,发现了光伏发电项目、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项目等增收致富的“门路”。

  这些项目的扶持、投产,让村民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真受益、得实惠。石门山镇偏午庄村的乔志强就是其中一家。

  “以前有一碗饺子就是过年。现在鸡鸭鱼肉,想吃啥就买啥。”乔志强聊起好日子,笑得很灿烂。“王书记给我们铺好了路,我现在浑身充满干劲,一刻都不想耽搁。”

  一年多来,王衍国所走的每一步乡村振兴路,都温暖了村民的心,他所做的一桩一件,群众都为他在心中记了一笔。

  产业立起来,村民实现致富梦

  从农户家出来,王衍国匆匆赶往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产业基地,这是他最牵挂的地方。

  这个基地位于王衍国帮扶的河夹店、义衡庄等村庄旁边的仙河花海生态乐园景区,里面水域多达700亩。

  尽管寒风凛冽,前来参观养殖基地的游客却依然络绎不绝,进入1月以来的10多天里,一批批游客拍抖音、发朋友圈,呼朋引伴,既满足了游玩,也引来许多订单。

  王衍国走进渔业养殖基地。这里俨然一幅忙碌的景象,一辆满载活鱼运输车从这里开出。

  “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养殖,如今我们的鱼正是收获的好时候。” 山东省曲阜市渔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韦良震向他介绍起项目收益情况。

  韦良震是韦庄村的村民。2022年5月,王衍国发现仙河花海生态乐园景区的700余亩水库正在闲置,他与驻村工作队队长王超经过反复研究,初步确立了“依托生态水产养殖产业,走特色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没技术、没文化,摆弄这么专业的事儿,咱哪会干?”村民们听闻王衍国的想法后,只打退堂鼓。大家都知道,此前多人尝试过水产养殖,因技术弱、规模小、污染重、效益低,均以失败结束。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王衍国找到了有3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韦良震,鼓励他带头尝试工厂化现代渔业养殖,并为他联系了山东农业大学渔业养殖专家王雪鹏博士一同解决技术难题。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建成了自循环立体生态养殖池,还成立山东省曲阜市渔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业也从养殖延伸到加工、农贸、文旅等方面。

  如今,这个项目实现了周期销售收入200万元,“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也为周边多个村庄每年带来20多万的集体收益,同时吸纳4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在韦良震的带动下,这半年又有20多个自循环立体生态化养殖池相继建成,更多农户尝到了养殖产业的甜头,实现了致富梦。

  环境美了,村里人气旺了

  时近年关,王衍国比以往更加忙碌,乘着村里务工青年和大学生返乡,动员他们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振兴。

  午后时分,王衍国简单吃了几口面条,拿起记录本走出了门,厚厚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户村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也记下了他为帮扶的9个村庄画出的乡村振兴路。

  刚到义衡庄村,看到村口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正在闲聊……村里环境大变样,吸引着年轻人回乡过年,平日冷清的村庄顿时有了人气。

  王衍国沿着崭新的沥青路往村里走,一辆出租车停了下来,车上下来3名返乡的务工村民,赶忙迎上去打招呼。“这路真好,真好。”看到村里“脱胎换骨”,村民孟庆平笑得合不拢嘴,他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只是一个劲儿地夸“好”,并不时地竖起大拇指。

  “王书记,年后我还能去养殖场干活不?”“王书记,过完年,我打算把自家的房子好好装修一番。”……王衍国边听边记,笑呵呵地给大家鼓劲,“我们去年的人均收入比前年翻了一番多,村集体收入也翻番了,老乡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看到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增产业项目12个欣欣向荣,青年成了村里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王衍国打心眼里高兴,这些曾经落后的小村,正焕发着它前所未有的朝气。

  路变好了,村子变美了,产业兴旺了,生活更便利了。这一幅生态宜居、丰衣足食的画卷,让人心向往之。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