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任战利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资助
◎ 本报记者 李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发布了“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专项项目评审结果,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任战利教授团队申报的“羌塘盆地构造热体制与烃源岩热演化时空差异”获得资助,项目直接经费243万元。该项目是任战利教授主持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
我国油气需求持续高位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突破安全红线,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20年8月以来,中央领导针对羌塘盆地油气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加快羌塘盆地油气综合评价研究。羌塘盆地地处全球油气最为富集的特提斯构造域,是我国陆域新区最后一个尚未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大型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22年10月启动了“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专项项目资助工作,针对制约羌塘盆地油气突破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专项共资助6个方向研究课题。全国各大油气及地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产业部分高度关注,积极申请响应,竞争激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及石油学科及时整合力量,由任战利研究员团队负责申报第3课题“羌塘盆地构造沉降与隆升、热体制与烃源岩热演化研究”。经过网评、网上会评答辩等激烈竞争环节,任战利研究员团队负责申报的“羌塘盆地构造热体制与烃源岩热演化时空差异”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成藏及富集有重要控制作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盆地作为我国大型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其热体制及烃源岩热演化史时空差异是制约油气突破的核心瓶颈及关键科学问题,但迄今为止对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体制及热演化史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西北大学任战利团队是最早开展羌塘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团队,1995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重大项目《羌塘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与盆地初步评价》的资助下,对西藏羌塘盆地等进行了野外考察采样,率先在羌塘盆地开展了大量的裂变径迹及系统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工作,为本次项目的申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大学研究团队1996年在羌塘盆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本项目基于羌塘盆地“小块体-多期次-强变形演化”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多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构造单元热演化史的差异性,将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多种古地温恢复方法相结合、浅部热演化与深部热岩石圈动力学演化相结合,应用多种古温标及盆地模拟方法,系统恢复羌塘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建立盆地多阶段沉降、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以及复杂热体制和热演化史时空差异模式,深入开展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的差异对比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对探讨青藏高原盆地热动力学演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羌塘盆地油气综合评价及勘探突破,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任战利(右三)研究员团队部分成员
任战利教授个人简介
任战利,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综合勘探、地热资源评价与开发的教学科研工作。为西北大学矿产与普查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西安市盆地多种能源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副所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科学研究专门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盆地分析学组副组长兼秘书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热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为《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中国石油勘探》等期刊编委。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973项目课题、油田重大项目等项目60余项。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石油学报》《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Chemical Geology》《AAPG Bulletin》《Energy Report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曾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陕西首届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