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尖矿物化工学人的治学之道
——访国际黏土矿物学会副主席、浙江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春晖
◎ 本报记者 李平
在浩瀚的科学领域,黏土矿物化学化工或许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小众学科。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众学科,周春晖却凭渊博的学识和科研成果,在国际黏土矿物研究领域,叫响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名号,并入列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成就榜”榜单。
去年9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粘土矿物学术大会上,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周春晖研究员当选为国际粘土矿物学会(AIPEA)副主席,成为在学会担任重要职务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说起周春晖,多个亮眼的头衔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博士生导师,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工业催化学科副主任(研究生管理),国际黏土矿物学会(AIPEA)副主席,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院长、理事长。主要从事非金属矿清洁加工利用及相关功能材料绿色催化转化甘油、生物质新工艺等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的经典《Clay Minerals》学术刊物现任首席主编(Principal Editor)。
因缘际会,记者更多了解了这样一位有学术情怀和家国情怀的科学家。
周春晖在实验室开展教学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国际粘土矿物学会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在世界层面上组织和指导粘土矿物科学研究的最高级别国际学术组织。作为该学会有史以来担任重要职务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科技人员,周春晖认为,这是国际组织对自己工作上的认可,也是对浙江工业大学在黏土矿物化学化工上科研水平和成就的认可。
周春晖及其课题组长期坚持黏土矿物、碳酸盐(石灰石、白云石)矿物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早在2010年,周春晖成为《Applied Clay Science》(应用粘土科学)国际期刊的编委,是第一位应邀担任该刊编委会的中国学者。
2022年周春晖还受邀担任《Clay Minerals》(粘土矿物)刊物首席主编(Principal Editor)。该期刊创立于1947年,至今已有76的历史。现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行业内历史最悠久的刊物,刊发过大量重要的有关黏土矿物科学和技术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材料等。
周春晖觉得与国际学者合作不仅是科研的需要,也是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要有深挚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要有全球视野的人类情怀;与国际学者合作时,要保持善意、科学、合作、爱国的态度,同时要信守承诺和怀有共同促进人类科学和认知进步的世界情怀。”周春晖时常提醒自己的研究生们。
面向国家在行星探索上的重大进步,周春晖引导研究生在美国化学会的地球化学领域期刊《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ACS地球与空间化学)发表了题为《Enigmatic Issues and Widening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Martian Clay Minerals》(论火星黏土矿物研究中的未解之谜和解谜之深远又广泛的意义)的研究分析评论文。
第一作者研究生钟坚强介绍了该工作的动机和目的,“刚开始接触火星黏土矿物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比较迷茫。周老师多次指导并给出主题、框架,并告诉我火星黏土矿物虽遥不可及,但本质上也是研究组有积累和很关注的黏土矿物化学和化工上的本质问题,只是时空尺度上的差异。我们希望这项工作对黏土矿物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对国家和世界的火星探索有所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该工作发起人和通讯作者的周春晖,引用了屈原《天问》中的诗句“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以英语十四行诗的风格给出了“英译”并设计在TOC(图文摘要)中,以此在自然科学中交融传播科学和中华文化。
“100%可信赖的良师益友”
“对于学生而言,要真正明白——做研究除不能缺少专业学问之外,还不能缺少科学技术学问和语言学问;以此来主动学习,补齐研究所需的‘三驾马车’,这样方才可以夯实研究基础。”他发表过一篇文章《谈谈研究生教育的“三驾马车”》,文中形象地比喻了研究生做研究时须同时提高专业学问、科学技术学问与语言学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春晖认为,专业学、科技学和语言学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三驾马车”,非一日就可以习得并运用自如,而须贯穿做研究的始终。
在留学生教育上,周春晖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他说留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学校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教师对社会贡献的体现。“当留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回到他们自己的祖国,并为其国家做出贡献时,也就是浙江工业大学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国际上传播了浙江工业大学的友好声音。”周春晖说。
周春晖给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赞比亚的Freeman B. Kabwe曾经是周春晖化学工艺课的一位本科同学,本科毕业后攻读硕士学位,申请周春晖作为导师。2021年夏,Freeman在周春晖指导下完成了硕士答辩,毕业离校后给周春晖写了一封信,“It is because of those times that I have become responsible,professional,committed and hopefully,successful,in my research studies.”(正是在您教导下的那些日子,我学会了担当、专业、敬业、自信并获得了成功。)字里行间都是对周春晖耐心引导、不断勉励的感谢之情。
周春晖与留学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另一位来自南非的留学生Kudzai Machuwaire也曾是他所教的化学工艺课堂上的一位本科学生,本科毕业两年后,欲前往University of Tennessee(田纳西大学)读博,第一时间联系周春晖给他写推荐信。在他眼里,“周老师就是一位100%可信赖的良师益友。”
对学生要因事而异,因难度和能力而区分,讲、导、励、做并举,这是周春晖的育人理念。“周老师几乎每周都会一对一辅导我们课题研究、数据分析与讨论、论文写作。比如,文献汇报之后,周老师会让我们尝试写成科技新闻稿,以此向外界传播科技前沿,从中让我们学和做同步,锻炼自己的科研视野、实验创新思维,以及归纳、总结、论证和写作能力。”周春晖课题组的研究生李承苍说。
周春晖一直觉得培养学生应“适当放手”,引导他们在做实事中学,在做实事中研,不能越俎代庖。“比如采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明知道同学们会犯错,但还是得先让同学们写,这也是学生能力养成的必需途径。随后老师再引导、启发,指出他们的写作错误和原因,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
此外,周春晖看到论文写作能力是研究生普遍的短板,从2008年开始就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那时很少有学生愿意学习此课。到了2019年,国家教育部将“论文写作指导”设为必修课,这门“低人气”的课程终于迎来了春天。“这说明论文写作指导很有必要性,我14年的坚持是正确的。”周春晖认真又欣慰地说。
周春晖(前排右三)带领学生们深入矿山
用前沿知识助推乡村振兴
周春晖另一个重要“社会服务”的身份是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院长。由此衍生出由浙江工业大学、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物理矿物结构专业委员会等发起的非金属矿科技和产业论坛,自2017年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投融资、科技专家学者等提供了多界共商非金属矿相关问题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平台。
他领队创立的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0月29日,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是目前国际领先的民办的专门从事非金属矿科技研究、服务与产业化的研究机构。研究院位于美丽的、国内领先的非金属矿产业地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由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青阳非金属研究院促进政、产、研、学、商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科技合作,开展科技工作、科技招商、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理论指导和科研成果转化;商讨、推动和促进提升地方引技、引商、引资、引项、引才的能力;提升相关企业原始创新、产品开发、科技合作、产业化能力和水平。
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放眼国际市场,以高科技促进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促进非金属矿采选及深加工产业结构性改革等。
正是因为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和系列人才和科技平台的设立,使这个城区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县城,一下子因矿物非金属矿科技引起世界瞩目。每年在这里举办的非金属矿科技和产业论坛,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众多世界级顶尖矿物学家或亲临现场,或通过视频连线出席会议,并发表最新科技进展的演讲。
周春晖认为,要认识到知识和科学研究,不仅仅能产生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也能产生一种科技文化;应重视将高校的前沿知识、科学信息、技术进展等新鲜血液输入到地方和乡村振兴中去来回馈社会,助推共同富裕。
爱己所学,沿途都是风景
在对待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周春晖总是保持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循循善诱,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不是非此即彼的道理。面对学生在科研中遇到一些瓶颈,可能会使同学们失去对科学的兴趣,这时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问题,周春晖的回答总是让学生们茅塞顿开。
周春晖告诉学生们,困难和困境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必然遭遇和正常现象,“比如说同学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修改了十遍也没达到标准,甚至仍不合格,这很正常;正确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困境有正确的认识。正是有在这些过程中困境的锻炼,我们才能一步步成长。就以论文写作为例,没有一定的外语功底是很难写好的,而且很多中文和英文之间,并非直译这么简单。”
对此,周春晖提出一个“理论”,叫“不可译”,意思是启发和告诉学生,要以英语方式讲英语,以汉语方式讲汉语,重视第一手科技文献信息的获取、阅读和精确理解。
对于写论文缺少耐心、恒心与专注力的问题,周春晖这样告诫学生:其一,同学们要打心底里认识到做实验时还要“写论文”就是着眼于当下,是数据解读和深度推理的不可绕过手段和方法;要有做好自己当下所学、所研和所为的心态,不浮躁。其二,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要有面对科学中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要对实验事实结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况有正确认知;写实验论文的本质之一就是针对“奇怪的”数据思考背后的未知科学。这种思考确实很费神,但也就是智慧,就是发现未知的途径。其三,在写论文时,要明白文章不厌千回改、要追求“文以载道”。在学习和科研中,路艰是正常态,要学会领略沿途的风景。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