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意境是画面石审美的灵魂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06-30

  ◎  周旭东

  赏石艺术,是我们在赏石活动中情感的结晶。我们在寻觅、挖掘观赏石自然美的同时,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命题、配座、置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就成了我们的赏石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注重形色,有的侧重于意境,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志。通过石头这个载体的客观表现,让观者可以从中感受和领悟到超出石头表象之外更深远的东西。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范畴。意境是“意”与“境”的合一。“意”是思想与情感;“境”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艺术作品是否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有无意境是关键。我们可以这样说,意境使艺术表象触发了观者的联想和想象,引起了美好的情思和审美境界。

  在众多不同的观赏石品种中,长江画面石是通过图案纹理来表达和展示它的美,它的引入感、意境延展性无疑是非常优秀石种之一,能够超越有限的形象表达出无限深远的思想和情感。

  绘画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载体,不论是发展,还是对传统的继承,都是画面石审美可以借鉴的最大源泉。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往往是与诗画相结合的,有的画是为诗而绘,有的诗则是配画而作,诗与画相互应和、相互转化。我们在赏石活动中将此法引用,以诗意的情思去解读就更能让石上的画面意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

  意境在画面石审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神形兼备、情理统一、虚实结合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处理得好,就能够达到“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任何艺术都要通过具体形象来加以表现,我们的画面石也是如此,只有当石上画面所表现的形象是生动传神的,才有产生意境的可能。

  在画面石的审美过程中,不仅要求把握“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做到形与神之间的相互交融,把“形似”和“神似”统一起来。

  以《祥云托佛》为例,螺钿石,杏仁砾岩结构形成画面,画面中佛祖端坐祥云之上,周围绿色螺钿镶嵌,犹如宇宙中的繁星,浑然天成、神秘空静。此石出彩之处就在于不论是佛的形象程度还是传神韵致都到位了。通过生动的佛的形象,祥云托佛的意境油然而生,表达出吉祥的寓意。

  情与理的统一,是意境开拓的关键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和感动,把这些感悟通过画面石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就产生了意境。

  当然不是任何情感都能对意境的创造产生积极作用。只有把那些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与“理”相统一的感情流露转化为艺术作品时,作品才能扣动欣赏者的心弦。

  以《故里水乡》为例,是一方长江丹彩石。浮雕纹理,画面中交错的阡陌,平远的景色,既符合现实中看到过的场景,又符合画理中的透视关系,让你在俯瞰故园的同时,拾回儿时的记忆,追溯成长的历程,春华秋实,思念渐老的双亲……给你思想、启迪,感恩。

  只有情感与现实生活的逻辑相结合,作品的意境才能拓展得更为深远。

  虚实结合,是意境表现中的重要手段

  意境的开拓,可以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其中虚实结合是重要手段。实中有虚、虚处见实、虚实并生、相得益彰,就能通过有限的形象,开拓出无限深厚的意境出来。

  以组合《虚渡》为例,黄金墨画石。二石画面都由简单的灰黄色彩构成,虚幻,苍缈,但画面的右中部一乌篷小舟的缓缓驶入,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这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意味无穷,正是意境开拓中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

  由以上所述,笔者认为意境在画面石审美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艺术审美的最高形式。我们只有真正在意境的表现上用心思考与实践,我们的画面石审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赏石艺术。

  南北朝著名医药家、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题目为《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到山川之美,将内心感受与友人交流,实是人生之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今林泉高士相比肩。

  我们在欣赏石上画面美的同时,又何尝不想找到几个和自己志趣相投,一起谈石论石的朋友呢?

  在赏玩的同时通过以石头作为载体,传递自己的感悟,并与友人分享,不也如陶弘景所言,乃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