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矿院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07-10

  ◎  陈华文 张睿

  摘要

  当前,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网上有调侃地质工作者“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现实的情况是,地质装备已经进入现代化和数字化时代,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早已有极大改善,同时也有常人无法抵达的“诗和远方”。从事地质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要结合自身地质工作实践,通过声画结合等多种形式作品,向网友呈现“有乐又有趣”的地质工作。

  优秀网络作品,不仅能感染人、影响人,还可以培养人。因此必须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对教师给予政策保障和条件支持,网络文化育人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当前,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其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从言谈举止到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这只“无形之手”的影响。在网络浪潮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矿院校,要善于利用好网络资源,用网络文化育人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思想品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地矿院校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群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在网络文化育人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有利于教育强国的深入推进。对于如何发挥地矿院校教师在网络文化育人中的作用,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认为要从六个方面着力——

  野外地质工作 刘雅文 绘

  加强网络宣传教育

  地矿院校网络文化育人涉及多方面内容。网络文化育人的核心是加强网络宣传教育,教师要主动面向大学生,以课程教学直播、慕课、网络报告会、网络沙龙等方式,深入推进思想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教师在网络宣传教育中,要聚焦地矿院校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担当。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地矿院校要主动担当起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使命,积极对接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求,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当前,地矿院校在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守正创新,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宣传教育中,要呈现地矿院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为。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不仅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美丽中国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由于学科特色,地矿院校很多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地矿院校要组织师资队伍,开设《美丽中国》等网络课程,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系列理论问题,尤其是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在网络空间做好宣传和解读。

  做好网络热点阐释

  网络世界中,每天都传播林林总总的新闻资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一些片面言论乃至错误观点的影响,导致思想观念出现偏差。为此,地矿院校教师在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要针对社会公众和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撰写价值导向鲜明的网络文章,深度阐释政策及理论,强化网上正面宣传声音,凝聚社会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长期以来,一些网民由于对地质行业认知的不足,对地质工作存在片面解读。网上调侃地质工作者“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这种认为地质工作“落后且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潜意识地影响着青年,导致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有不少考生对于地质专业“畏而止步”。现实的情况是,地质装备已经进入现代化和数字化时代,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早已有极大改善,同时也有常人无法抵达的“诗和远方”。为此,地矿院校教师要在网上予以回应。一方面,从事地质专业教学科研的教师,要结合自身地质工作实践,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创作网络作品,并在主流网络媒体推送,呈现地质工作的真实现状,消除网民对地质工作的偏见。另一方面,地矿院校教师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要注意拍摄图片和视频,学会图片和视频的编辑,通过声画结合的微视频作品,在网络媒体上进行传播,向网友呈现“有乐又有趣”的地质工作。


  野外地质工作 刘雅文 绘

  讲述网络动人故事

  在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入脑入心的故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矿院校教师不仅要守好线下的教学课堂,还要提升在网上讲述故事的能力。催人奋进的故事,除了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能激发大学生对地矿类专业学习的信心。教师讲好网络文化育人的故事,一方面,要讲好老一辈地质学家地质报国的故事。以李四光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都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精深的学术造诣,地矿院校教师在网络思政课程直播教学和各种慕课教学中,要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的故事,用真实感人的地质报国故事滋养大学生的内心。此外,在网络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释放大学生的文艺潜能,指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表演、网络朗诵、网络演唱等方式,对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人生故事进行“场景再现”。另一方面,要讲好身边师生的典型故事。地矿院校有一大批的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地质事业默默奉献。例如构造地质学家、全国优秀教师李德威教授,为地质找矿呕心沥血,临终前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言,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教师要善于把身边的感人故事“植入”到网络课程教学中,让先进典型可学可示范,形成强大的网络正能量。

  创作优秀网络作品

  形式多样的优秀网络作品,不仅能感染人、影响人,还可以培养人。优秀的网络作品,也是检验网络文化育人成效的试金石。地矿院校教师在网络作品的创作中,要发挥头雁作用,带动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要开拓眼界、打开思路,充分运用文字、图片、长图、表格、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地矿院校的办学历史、学科优势、地质创新与服务社会等,创作优秀的网络文章、网络音视频作品、网络动漫画等,让网络作品浇灌大学生心灵之花。地矿院校教师在网络作品创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评论的写作。教师的知识及工作生活阅历丰富,对于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看得更清楚明白。教师要发挥综合素养强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在网上争论的话题,要亮观点、讲事实、说道理,开展网络评论的撰写,评论文章要有内涵、有深度,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叙事性网络作品创作。叙事性的网络作品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揭示特定的思想主题。文学、绘本、视频等在叙事方面均具有优势。地矿院校要组织具有文艺专长的教师,围绕当前的地质工作主题投入到网络叙事性作品的创作中,用优秀的网络叙事性作品,推动网络文化育人行稳致远。

  善用网络传播平台

  地矿院校均开通了门户网站、还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开设了专门账号。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校园网络传播平台,把地矿院校的好声音在线上线下传开来。地矿院校要鼓励教师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写、画、拍、唱、演”等多种方式的文化传播。一方面,教师要掌握网络传播的过硬本领。当前,短视频是网络传播中的爆款,备受网民喜爱,如抖音短视频传播平台,就超过了4亿的用户。教师要通过学校的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视频平台,把美丽和谐的校园风景、大学生刻苦学习的状态、“大先生”教书育人风采等,用短视频的形式真实再现,让大学生及广大网友,更加立体地了解地矿院校办学进展。另一方面,地矿院校要鼓励有工作热情的教师,组建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网络传播品牌。网络文化工作室对于大学生和广大网民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当前备受重视。其原因是教师以个人的视角,用有温度的网络文化作品感动人和激发人。教师在网络媒体平台成立工作室,要突出鲜明的地矿行业特征,利用关键的时间节点,如新生开学季、毕业季和各种重要节日,做好网络话题的策划,做好网络内容的传播,真正体现教师在网络文化育人中的支柱性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网络文化工作室要与大学生经常性开展线上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疏导。

  健全网络育人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地矿院校组织教师参与网络文化育人也是如此。只有在体制机制上对教师给予政策保障和条件支持,网络文化育人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一方面,在职称申报和奖励成果方面予以认定。教师在投身网络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地矿院校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工作量进行科学认定。否则,就会打消教师在网络文化育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教师创作的网络作品形成强烈反响的或网络文化成果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地矿院校要纳入到年终考核和奖励体系中,不能戴“有色眼镜”视之。另一方面,地矿院校要支持教师开展网络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建设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地矿院校要动员师生开展理论探索,还要拿出专门的经费,设置专项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承担网络文化的研究任务,从多层面、多维度开展课题研究,产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只有在理论层面对网络文化育人认识更系统更深入,才更有利于网络文化育人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双一流”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山河”网络名师工作室培育与探索》(编号2023WHZX04)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