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黔”行
◎ 柴纪滨 姜盈盈
机缘巧合,我在老房子的抽屉里翻出了十几年前的手机,几经周折,终于顺利开了机,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2011年,我在贵州省安顺市参加中缅石油天然气管线地形图测绘项目时的照片一张张映入眼帘,看着自己年轻的模样,惊喜之余,思绪瞬间回到12年前……
火车一路向“黔”,窗外景色不断变换,历经20个小时,跋涉将近3000公里,我们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南——贵州省安顺市。安顺位于贵阳西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这里有着气势恢宏的黄果树瀑布,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的故乡。
由于此次工期比较紧,任务艰巨,大家都无暇顾及这些风景,便匆匆投入到图根控制点布控工作中去。都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但我们第一天外业测图,天公作美,阳光充足,一天下来,几个同事都晒脱了皮,也许是因为这里1000米的海拔,距离太阳更近一些吧。安顺给我的第一印象,空气很好,阳光充足。
由于工作需要,项目组在当地租了辆面包车,雇了当地的司机师傅。
在去测区的路上,我们看到村子里的房子非常有特点,多是按着战时需求布局而建,房子主体到瓦片全是石头做成,墙上还保留着瞭望和攻击的孔洞,一些穿着蓝衫布衣、发髻高挽的妇女穿梭其中。我们好奇地问司机师傅,当地的房子都这样吗?司机师傅便拉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原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屯堡文化。安顺屯堡文化是明代从中原、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保存着600年前明代的民居、服饰、饮食。这让我不禁感慨,600年的屯堡虽历经风雨,却依旧身姿挺拔,傲然而立,向世人展现着她的风采。
管线的设计避开了人群密集区,每天出入高山丛林、披荆斩棘,罕见他人,饿了就吃个面包充饥,运气好能碰到村子吃上一顿奢侈的泡面。
记得那是12月初,我们遇到一个叫招果的小村子。中午,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气温低、湿度大,我们带着方便面去老乡家讨热水,遇见了正在吃饭的张大爷。我们表明了来意,张大爷不仅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烤火,还给我们斟满了自家酿的米酒。看到我们执意不肯喝,张大爷似乎有些生气,说道:我不会害你们,要不咱们把杯子换一下!谈话间得知张大爷有三个儿女,和我们年龄相仿,他希望与人为善能为在异乡打拼的儿女带来好运。我们都被张大爷的热情善良所打动,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直到现在我和张大爷还保持着联系。
由于项目难度大、工期紧、要求严,项目组的同事们都在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饮食不习惯,大家咬着牙就着凉水啃面包;交通不方便,辗转在放射状的山路上,近在咫尺的村子却要走路绕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每天雷打不动六点起床,七点准时出发,收队回来已是满天星辰,处理数据、画图,已是深夜,我们累并快乐着。
最初对“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不以为然,但两个月的外业工作让我们深深领教到贵州地区的多雨果然名不虚传。与初到安顺前三天的烈日当空形成鲜明对比,两个月时间里我们很难见到太阳。天总是阴着,雨虽不是很大,但几乎每天都在淅淅沥沥地下,山上茂密的植被总是挂着晶莹剔透的雨珠,在测区走上十几分钟,身上的衣服鞋子全湿透了,大家一路“负重”前行。虽然条件苦,任务繁重,但大伙从没有怨言,因为大家始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当我们爬上山头,看到耀眼阳光的那一刻,这难得的景色让我们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受到了为深爱的测量工作而奋斗的快乐。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12年就过去了。12年间,每当下雨的日子,我总是想起中缅石油天然气管线180公里地形图测绘工作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虽然我们很累,但是我们经历过,我们奋斗过,在熟悉的点线间,我们一直前行着。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