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的中国现代矿业文化
——浅论中国矿业文化及其发展之五
◎ 赵腊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矿业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自此进入了现代矿业发展的新时期。
一、“开发矿业”是新中国成立后矿业文化的主轴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确定1949~1953年为国民经济3年恢复时期,部署开展地质工作,迅速恢复矿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为了医治长年战争遗留下的创伤,国家确定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头等大事,开启了为期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恢复与发展经济,急需矿产资源支撑,寻找矿产和开发矿产成为当务之急。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访问期间为中国留学生任湘题词,发出了“开发矿业”的号召。这一时期,开发矿业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抓紧恢复因战争损坏的矿山生产;二是组织地质队伍,开展资源勘查,摸清资源家底,为建设新矿山创造条件。
在抓紧恢复矿山生产方面,一是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了以陈云为部长的重工业部和以陈郁为部长的燃料工业部,负责组织管理与领导全国矿业开发工作。二是政务院于1950年12月2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燃料工业部和重工业部于1951年4月18日联合编制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细则》,此外,还发布了有关《公私合营企业管理办法》和安全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并明确指出,全国矿藏均为国有,分别由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主管。三是运用东北等解放区恢复矿业生产的经验来指导全国矿业生产的恢复工作。
在地质工作方面,1950年4月,李四光应邀秘密回国,开始组织全国的地质工作。一是成立了以李四光为主任委员、以谢家荣和尹赞勋为副主任委员的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国地质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与管理。1951年,地质工作计划大纲明确将铁、煤、石油、铜、铅、锌、铍、锂、金、云母等20种矿产列为需要探明储量的矿种。二是重视培养地质人才,将焦作工学院从河南迁至天津,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矿业学校。其间还在南京成立了重工业部地质探矿专科学校。1952年,相继成立了包括北京地质学院在内的一批地质和矿业院校。三是1950年6月,燃料工业部成立地质勘探室,负责全国煤田地质调查、煤田勘探工作及矿山恢复等地质勘探事项。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这一时期,地质工作已经开始布局并展开。
继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之后,195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我国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任务》的社论。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大批地质和矿业工作者满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热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激情甚至生命奉献给地质矿产事业。
同时,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经过3年的努力,地质工作开始组织起来,矿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煤炭:全国83%的煤矿恢复生产。1952年,全国煤炭生产能力增长到7000万吨,原煤产量达6149万吨,约为1949年的两倍。
铁矿:1949年~1952年3年间,全国共生产铁矿石近千万吨,其中1952年生产铁矿石429万吨,为1949年的8.5倍。
石油:1952年,全国原油产量达19.55万吨,约为1949年的3.6倍。
有色金属矿产:1952年,全国钨、锡、镁、钼等8种有色金属精矿产量达47697吨。1952年产金6.452吨,为1949年的1.6倍。
建材非金属矿产:1952年,全国产水泥286万吨,为1949年的4.3倍。
化工矿产:1952年,全国生产磷矿石3.8万吨,为1949年的3倍;生产硫铁矿石21万吨,为1949年的2倍;生产萤石矿2.1万吨,为1949年的8倍。
国民经济3年恢复时期,矿业行业急国家之所急,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布局地质找矿,恢复矿业生产,为后来矿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从此,中国矿业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
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前,矿业行业加强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我国建成了包括能源、钢铁、有色、化工、非金属及建材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矿业及其原材料加工工业体系。
据有关资料,在1953年~1978年这25年间,我国累计发现并探明储量的矿产达131种(1949年仅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70种、水气矿产2种,为建设新矿山、发展矿业生产提供了资源保障。
1953年~1978年的25年间,我国矿山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矿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煤矿方面: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了平顶山、包头、潞安等10个新矿区的建设工作。铁矿方面:扩建和新建了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和邯郸、四川攀枝花、内蒙古白云鄂博、湖北大冶等地的铁矿。石油方面:建设起了大庆、胜利、大港、克拉玛依等地的油田。
到1978年,我国原煤产量达6.1786亿吨,为1949年的19倍;原油产量达10405万吨,为1949年的867倍;铁矿石产量达11779万吨,为1949年的199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95.24万吨,为1949年的73.26倍;黄金产量达19.673吨,为1949年的4.8倍。
(三)改革开放以来,矿业行业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为实现我国经济跃升为世界第二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国内,南海、东海、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油气勘探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经勘探证实,陕西-内蒙古一带、神府-东胜煤田成为世界级大型优质煤田;建成兖矿、大同、邢台、晋城、潞安等14个现代化矿务局和王庄、石圪节、漳村等107个现代化矿井;山东胶东地区发现一批大型金矿;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的三江地区和甘肃西成地区发现一大批有色金属矿;贵州瓮福、湖北大悟黄麦岭和湖北荆襄三大矿肥基地,青海钾盐矿一期工程,辽宁宽甸硼矿,江西永丰、浙江遂昌、内蒙古四子王旗等地萤石矿等相继建成投产。
据有关资料,从1949年至矿业发展高峰时的2016年,我国煤炭年产量从32万吨增长至33.64亿吨(2015年最高时为37.5亿吨);石油从7万吨增长至2亿吨(2015年最高时为2.1亿吨);天然气从700万立方米增长至1368.3亿立方米;铁矿石从59万吨增长至12.8亿吨(2015年最高时为13.8亿吨);10种有色金属从1万吨增长至5283万吨;黄金从4吨增长至453吨,并且我国已经连续几年是世界上第一大黄金生产国。
到2015年,我国非油气矿山企业数量为83648个,其中大型矿山4140家,中型矿山6667家,小型矿山48390家,小矿24451家。2015年开采矿石总量(原矿量)为96.28亿吨,矿业总产值为1.17万亿元。
总之,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参与合作勘查开发国内矿产资源,同时主动“走出去”,和国外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矿业开发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但也要看到,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压缩式发展,在生产方式上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环的特征,致使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
二、“两山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矿业文化发展的新境界
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自然环境的双重约束之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无法复制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之路,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矿业文明发展方式。
(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理念,为新时代矿业行业正确处理好资源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9天之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进一步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习近平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这就是“两山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两山理念”和节约资源一样,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习近平同志的“两山理念”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
(二)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两山”理念引领下,我国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修复及矿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矿业向绿色、安全、和谐、智能、高效、国际的现代矿业文明方向迈进。
在地质找矿方面,据有关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发现173种矿产,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其中,石油、天然气新增资源量分别为101亿吨、6.85万亿立方米,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25%、45%,发现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
在长江经济带取得页岩气调查重大发现,在青海共和盆地实现干热岩调查突破。先后两次圆满完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作,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锰、钼、钨、金、铅锌、铝土矿、钾盐、煤炭、铜、镍、萤石储量均有大幅增长,新形成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晶质石墨新增资源量为3.36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65%。同时,87座老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到大中型矿床规模,755座生产矿山不同程度地延长了服务年限,稳定职工就业20余万人。
另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95处。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渤海湾等多个盆地油气勘查取得突破,煤炭、金矿、“三稀”(稀有、稀土、稀散)等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
在矿业开发方面,在经历了矿业10年的黄金周期之后,在需求大规模增长的驱动下,我国大宗矿产品在“十三五”期间的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煤炭、粗钢、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增长最为显著。目前,我国年矿石开采总量超过300亿吨,在全球矿产品生产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我国仍是煤炭、铅矿、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等20多种矿产品的全球最大生产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更快。
能源矿产生产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43.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2%。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67%,石油占6.6%,天然气占6.1%,水电、核电、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占20.3%。
金属矿产方面,2021年,铁矿石产量9.8亿吨,比上年增长9.4%;十种有色金属产量6477.1万吨,增长4.7%;其中精炼铜1048.7万吨,增长4.6%;电解铝3850.3万吨,增长3.8%。
非金属矿产方面,2021年,磷矿石产量10289.9万吨,比上年增长13.8%;水泥23.8亿吨,下降0.4%。
在矿业转型方面,矿业由外延式粗放管理向内涵式集约管理转变加强。2021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6%,石油占18.5%,天然气占8.9%,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占16.6%。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近年来,通过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去产能、环境约束、自然淘汰等因素,全国非油气矿山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但矿山规模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大型矿业公司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加强。2020年,即使遭受疫情的冲击,但据Mining网站公布的全球50强矿业公司排行榜中,我国有6家矿企入围,包括紫金矿业、山东黄金、洛阳钼业、江西铜业等。
在绿色矿业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原国土资源部共选择661家矿山企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191家试点矿山通过评估。2017年3月,原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环保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对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提出系统性的设计,从用矿、用地、财政、金融4方面明确政策支持。2019年,29个省(区、市)推荐的1024家矿山企业中,经过遴选,最后有953家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明确煤炭、铁等88个矿种“三率”指标要求,遴选推广360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工艺及装备,提升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矿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探索出了一条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途径,也为构建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和矿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