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浅谈地质文化内涵及其体系构建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10-09

  ——对地质文化若干理论及实践问题的思考(上)

  ◎  赵腊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气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

  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推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加快地质文化建设,确立地质文化体系,加强地质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使其成为地质工作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与强大的力量源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坦陈己见,以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殊功能

  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文化。文化随着文明的发展与升级而不断丰富与发展。

  (一)关于文化的理解

  中国古代将“文”与“化”两个字联为“文化”一词的,是目录学的鼻祖、西汉的文学家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雅致斯文、然后君子。在中国古代的先哲们看来,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文教化,以精神、伦理、理念、礼仪等教育、感化那些尚未觉悟的人,去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思想,使其遵循社会的规矩与秩序,成为有教养的人、文明的人。

  在西方学者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他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概念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合整体。”这一阐述被认为是西方学者最早对文化进行界定的经典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样对文化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对文化概念作出阐释。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化”一词多次出现。当然,他们并未对文化给出自己的概念界定,而是在多重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其内涵比较宽泛,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产、意识形态、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等概念,来阐释他们对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的创造性行为及成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化的实质、意义和终极目的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 文化的定义

  概括起来,人类对文化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社会关系、精神、艺术、风俗、习惯等。

  狭义的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财富,或称精神文化,是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包括精神生产能力、精神产品及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属精神层面的范畴,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指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多数情况下是指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团体、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的思维特征,比如观念、理念、精神、价值观、理想追求与信仰。

  不管“文化”有多少定义,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有人才能创造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

  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首先,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是凝结了人类的认识、思维、观念、思想、智慧的理性认识。我们说古代的建筑、文物、古迹是文化,是因为它遇到了人,凝结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否则它跟大自然中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谈不上文化。

  其次,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文化约束,最终又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同时,文化是为人类普遍认可,可以相互进行传播、交流、互鉴与传承的意识形态。

  再次,文化即便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于个人的成长历程,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为了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三)文化的分类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也有人认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我个人趋向于“四分说”

  1. 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 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3. 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行业特色的行为规范。

  4. 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积累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就文化的形态而言,无论把文化分为几个层次,但都可以归结为两种形态,即: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物态文化、符号)和看不见的精神形态(如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而且,文化的这两种形态是可以转化的。物质财富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基础,精神财富的传播与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或形态。从本质上说,物质财富是一种“物化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们说,文化既是物质财富,是硬实力;又是精神财富,是软实力。当它成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或信仰时,它是精神财富,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各种器物或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财富,是硬实力。

  (四)文化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说政治是体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风骨。

  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起着整合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具体地说,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其一,文化具有传递、传播、传承文明的作用。文化不同于器物。器物都是用于当时而毁于以后,文化不仅能够用于当时,而且能够传递、继承,延续而泽及后人。

  其二,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行为的作用。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既有理性的方面,又有非理性的因素。文化的作用是以社会规范“教育感化”人,以发挥理性对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每一种文化都提供具有约束性、普遍起制约作用的行为规范。

  例如,被一个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与行为,必定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追求的;被社会文化否定的事物与行为,则是为大多数人所摒弃的。

  其三,文化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作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文化提供着关于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等社会标准,并可以通过宣贯、教育而内化为个人的是非感、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责任感等等,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情操、认识水平和人生境界,凝聚社会力量。

  其四,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整合功能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和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四分五裂。一个民族,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之中,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一致性。例如,中华传统文化,它维系着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亿万炎黄子孙。

8.png

  二、地质文化及内容体系

  (一)地质文化的不同表述

  现在,涉及地质领域、地质系统或地质行业文化的叫法有很多种,比如:地质文化、地学文化、地球文化、自然文化、地调文化、地勘文化、地矿文化、矿山文化、矿业文化、矿冶文化、工矿文化等等。其中,地质文化、地勘文化、地矿文化的提法似乎比较多。

  这些表述当中,各有各的意蕴与指向,各有各的道理。按逻辑学中逻辑结构的说法,这些概念包含的“内涵”与涉及的“外延”是不一样的。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大,越丰富,则其对应的外延就越小。

  对于上述有关涉及地质系统或矿冶行业的文化的表述,笔者认为不应都装在一个篮子里,而应当按照“罗马的归罗马、凯撒的归凯撒”的原则进行分野、整合。

  比如,矿山文化、矿业文化、矿冶文化、工矿文化等,在涉矿的产业链中属于下游产业甚至工业的文化,可以放在矿业或工业文化中去研究,归为地质文化显然牵强附会。而地质文化、地学文化、地球文化、自然文化、地调文化、地勘文化、地矿文化等,均系大地质文化范畴,完全可以归并,比如统称为“地质文化”或“地矿文化”,合并后再适当分类。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我国,地质工作既包括基础性、战略性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又包括以市场为取向的商业性的地质工作。前者基本上是一种科学研究,后者则具有科技型或施工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征。还有的两者兼而有之。

  对此,我们研究地质文化,既要考虑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科学研究性质,研究地质科学文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加强地质科学文化建设;又要考虑地质工作行业或系统的特点,加大地质行业(系统)文化研究力度;同时,要考虑科技型或施工型等商业型地勘单位(企业)特点,加快地勘企业文化建设。

  (二)地质文化的定义

  所谓地质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地质工作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创造或取得的各式各样的成果、经验、信息,获得的认知、见解、态度、能力,形成的习惯、思想、信念、精神、价值观等。

  一个团队、单位或一个行业、系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会慢慢形成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比如观念、理念、追求、精神、价值观,人们普遍持有的这些思维特征、行为规范,特别是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更多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制度、规则、行为、道德、伦理、礼仪等,进而使地质行业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地质文化的力量。

  地质文化产生于地质工作实践,成为地勘行业一种特有的精神、价值观甚至信仰。如李四光精神、“三光荣”精神、“英雄地质队”精神等。反过来,地质文化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地质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成为地勘行业独有的素质和气质。

  (三)地质文化的分类

  1. 按涉及范围,可分为:国际地质文化、洲际地质文化、国别地质文化、行业或地区地质文化等。

  2. 按呈现形态,可分为:物质地质文化、非物质地质文化;或分为有形的地质文化(显性地质文化)、无形的地质文化(隐性地质文化)。这两种文化还可以细分为五类:即物态地质文化、制度地质文化、行为地质文化、精神或心态地质文化以及地质科学文化。

  (1)物态文化:如,基地、野外宿营房车、机器设备、新老三件、地质服(帽)、地质博物馆、地质遗址等。

  (2)制度文化:如,法规、制度、管理办法、野外工作规程、《加强职工文化生活的决定》等。

  (3)行为文化:文化标识、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地质报国、敬业守纪,勤俭节约、患难与共、绿色勘查等。

  (4)精神文化:或称心态文化。价值观念、精神寄托、三光荣精神、伦理道德、信念理念、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两山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等。

  (5)科学文化:理性、规范、创新、效率、批评、反思等科学精神。

  3. 按所属领域,可分为:行业或系统地质文化、单位或企业地质文化等。

  4. 按发展时期,可分为:古代地质文化、近代地质文化、现代地质文化、当代地质文化等。

  5. 按产业链条,可分为:地质调查文化、地质勘查文化、自然资源文化、矿山地质文化等。

  6. 按文化特性,可分为:地质科学文化、红色矿业文化、国统区地质文化、绿色生态地质文化、廉政地质文化等等。

  (四)地质文化的内容体系

  地质文化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地质文化的内涵、外延、形态、特点等,反映了地质系统或地质行业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传承。

  地质文化体系应当主要包括地质文化传统(历史)、地质文化政策、地质精神及价值观、地质文化产业、地质文化交流、地质文化教育、地质文化传播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而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文化体系。

  1. 文化传统

  地质文化传统,是地质系统或地勘行业文化及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质文化的历史积淀及根基。 地质文化传统包括地质文化历史、地质文化遗产、地质文化传承等方面。

  地质文化历史,是指地质文化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

  地质文化遗产,是指地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地质遗迹、地质文物、古代玉石、古代典籍有关地质现象的记载等。

  地质文化传承,是指古代、近代地质文化及传统在后代中的传承和发展,如古代的指南针、罗盘后来用于地质工作,并发展成为现代的GPS定位仪等。

  2. 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是指国家、行业或地区出台的用于促进或规范地质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体系,包括地质文化政策制定、地质文化政策实施、地质文化政策评估等方面。

  地质文化政策是国家、行业或地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质文化政策导向和地质文化政策效果。一个好的地质文化政策体系可以促进地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地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地质文化的交流。反之亦然。

  3. 职业形象

  地勘行业在长期的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工勘施工、地灾防治、生态修复过程中,慢慢会形成本系统、本行业共同的习惯、形象、面貌或特征,并通过日常生活习俗如饮食、服饰、嗜好、信仰、审美等表现出来。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细看是搞地质勘探的。”地质人员成年累月在野外工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远离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与条件很差,养成了一种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不好交际的习惯,给人们留下了不讲究、不会生活的印象。这是一种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的具体而令人深刻的形象。

  “现不现代化,关键看野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近两年提出地质工作野外装备、技术和生活的现代化,这是具有远见之举。在西藏羌塘油气找矿项目进行试点,受到职工们热烈欢迎,并取得明显的找矿效果。

  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让一个行业赢得较好的发展环境与空间。推进地质文化体系建设,改善甚至重塑地质人员的良好社会形象是题中应有之义。

  4. 规则规范

  什么叫规则规范?就是广大的地质技术人员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循的导向、分寸和界限,如技术规程、有关标准、道德规范等。

  地质工作是一项调查研究和科学技术工作,要求严谨和精细,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大意,制定完善并切实可行的规则规范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规则规范体系来要求和引导地质技术人员,告诉他们在工作、生产或生活上“应当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去做”,这实际上显现了地质文化体系中行为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5. 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价值观中的所谓“观”,等于“观念”、观点中的“观”,即“看法”。那么顾名思义,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观点,就是你对世间万物价值大小的看法。换个说法,就是它对你有多么重要的判断。对你重要的东西,价值就高;对你不重要的东西,价值就低。比如,有的人觉得金钱重要,有的人觉得感情重要,有的人则觉得名利重要,这就体现了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东西价值最大、最重要的看法或观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十六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价值观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它会影响人的每一个选择,进而影响了人的整个人生。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人格)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发展因素双重影响,而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后天形成的。就一个人而言,原生家庭的父母言传身教,是价值观最早形成的地方。而学校教育和工作单位的环境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也很重要。

  2016年1月,针对当时地质工作队伍精神状态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凝聚地质工作者的共识,确立将“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价值观。

  6. 文化产业

  地质文化产业是指以地质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包括地质文化创意产业、地质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

  地质文化产业是地勘行业或一个地区地质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地勘行业或某个地区的地质文化创新和地质文化经济发展。地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地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继前些年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以及温泉开发为地方培植了文旅产业后,近几年来,贵州省旅游地质大调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地质文化村以及一些单位地质文创产品的开发,地质文化产业的兴起越来越成为可能和现实。

  7. 文化教育

  地质文化教育,是指教育部门或有关高等院校开设地质文化教育课程的大胆尝试与实践,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

  地质文化教育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质文化教育水平和地质文化素质。开拓和发展地质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促进地质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大学特别地质类高等院校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优秀文化的弘扬者、时代文化的引领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担负着地质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地质类高等院校开展地质文化教育尤其重要。

  8. 文化交流

  地质文化交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地质文化交流,是地质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质文化交流活动、交流机制、交流渠道、交流方式以及交流政策等方面。

  地质文化交流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质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促进地质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