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探秘水层型储气库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11-07

  ◎ 刘海浩

  储气库,顾名思义就是“储存天然气的仓库”,储气库是天然气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缓冲地带,生产端产出的天然气先输送到储气库储存起来,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消费端。

  储气库对消费端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发挥着巨大作用。天然气生产端往往位于偏远地区,山地、沙漠、海洋等,如果将天然气从生产端直接输送到消费端,需要修很长的输送管道,这些管道的建设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维护成本往往很高。此外,生产端和管道一旦遭遇突发情况,例如自然灾害、输送管道出现损坏等,下游消费区就会直接“断气”,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和损失。为了节省成本同时避免“断气”情况的发生,通常利用储气库作为临时中转站存储天然气,依靠储气库的巨大容量,储存消费端一定时间内所需要的天然气,当天然气产区及输送管道出现突发情况时,保障消费端不“断气”,实现持续稳定的天然气供应。

  水层型储气库工作原理

  储气库还可以起到季节调峰的作用。天然气的消费量是随着季节剧烈变化的,冬季消费量很大,而夏季消费量较小。如果将天然气从生产端直接输送到消费端,天然气企业就必须随着用气需求,在夏季减产而在冬季增产,这种生产的不稳定性,会给天然气生产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和负担;此外,由于冬季天然气需求量较大,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也会导致天然气价格上涨,从而提高天然气使用成本。有了储气库,天然气生产企业可以保持稳定的生产,夏季没有被消费的天然气可以在储气库中储存起来,留在冬季继续使用,既稳定了生产,也稳定了供应。

  储气库分为地面储气库和地下储气库。地面储气库就是指在地面之上修建巨型罐体,用以储存天然气;而地下储气库则是指利用地下岩层中的空间储存天然气。天然气经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并储存于地下岩层空间中。岩层空间指的是地下岩层中可以被流体充填的空间,可以是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石颗粒之间的孔隙、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或者溶蚀作用形成的孔洞。当地下岩层空间具备一定规模,且具备保存天然气的条件时,就可以用来建设地下储气库。

  储气库的作用

  相较地面储气库罐体存在安全隐患,且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地下储气库安全隐患小,不占用地面资源,且储量更大。在地下储气库中,水层型储气库是储气规模大、选址较为灵活的一种,它是利用被地下水充填的岩石空间储存天然气。含水岩层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够用于建设水层型储气库。

  首先,岩层要被地下水充填。岩层空间被地下水充填,一定程度上说明岩层空间的封闭性较好,后期天然气泄漏的概率较小,同时地下水的存在对天然气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后期天然气泄漏的概率。

  其次,岩层埋深不能太深,太深的岩层会增大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会增大水层型储气库建设的不确定性。因此,水层型储气库的选址地理位置上应当靠近城市群、工业密集区及主要经济带,或者靠近天然气运输管网主干道,便于向天然气消费端输送天然气。

  再者,岩层空间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较大,因此储气库的储量必须足够大才能保证后期不会亏损,而岩层空间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储气库的储量。更为重要的是,地下岩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注入天然气以后不能发生泄漏或者溢散,保证注入的天然气绝大部分可以被开采出来。

  最后,岩层的岩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足够结实,天然气的注入气压较大,且需要多轮次注入及采出,岩层岩石必须足够稳定、足够结实,保证在此过程中岩石不会破裂,造成天然气泄漏或溢散。

  相比于其它类型的地下储气库,含水岩层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更容易在靠近天然气消费端及运输管道附近找到理想的、用于建设水层型储气库的库址;并且,通常情况下含水岩层空间都比较大,更容易建成储量较大的储气库。在水层型储气库选址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如何找到埋藏深度、地理位置及岩层空间规模合适的含水岩层。

  第二,对含水岩层的密封性和稳定性开展评价,这一步是储气库建设成败的关键;评价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天然气注入以后,是否会发生泄漏和溢散,以及经过多轮次的注入-采出后,岩层是否发生破裂。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因此,水层型储气库选址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性工程。

  水层型储气库是我国储气库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提升我国天然气储备能力的关键方式之一,目前正获得国家及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遗憾的是,我国水层型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尚处于前期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有建成的案例。但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管网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相关单位正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全面、系统地开展水层型储气库库址调查评价及技术难点攻关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水层型储气库建设方面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