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推进地质文化发展 助力地质工作现代化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11-13

  ◎  朱   清

  核心阅读:

  地质文化工作要聚焦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关注地质工作的风险性、艰苦性和人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正创新,传承历史形成的地质精神,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宇宙的广袤博大、历史的深沉厚重、人文的浪漫真诚、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和服务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中寻找内核和外延。

  地质文化历久弥新,其发展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规律,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地质规律。地质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地质文化又反作用于地质管理和经济工作。

  一、地质文化历久弥新

  (一)地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以致明,燧人氏击石取火,给人类带来温暖和营养。人类对石头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马克思指出,劳动决定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创造性劳动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见证了从猿到人的灵长进化进程,青铜时代推进人类进入奴隶社会,铁器时代推动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化石能源大规模利用推进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新能源矿产的竞争必将见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辉煌。

  (二)地质文化是行业发展的精神食粮

  文以载道。地质文化里,既有道理,也有道路。从翁文灏到李四光,中国地质工作从萌芽发展到快速支撑新中国建设,都体现了地质工作者、地质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渴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百局千队百万地质大军,诞生了一个个英雄的地质队、一个个支撑地方快速发展的大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高度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人的精神情怀,升华了地质人的精神境界,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

  (三)地质文化是地矿工作者的心灵家园

  文以化人。地质文化既激励人,又滋润人。对于地质人来讲,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在无数个荒凉的白昼和寒冷的黑夜,《勘探队之歌》慰藉了为国探宝的英雄。看到带着地质三件套的同志,就会有一个声音在心头响起,这是我的战友。

  二、地质文化发展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地质规律

  (一)地质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认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地质文化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我国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质文化,“李四光精神”是对地质先锋爱国奉献的高度概括。“三光荣”精神是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四特别精神”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提出来,充分总结了我国百局千队百万地质大军的精神风貌和战斗状态。

  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地质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更大的能源矿产资源需求,地质行业要为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国内找矿突破和国际矿业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地质工作要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地质工作为落实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能,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地质行业本身要积极践行和落实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高地质文化水平,提高地质工作人员生活质量。

  (二)地质文化反作用于地质管理和经济工作

  马克思认为,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地质行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地质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地质工作的气质和格局,形成了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当前,地质行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地质行业供给侧结构来看,工程地质在地质行业收入上占据越来越大的经济体量,勘探地质投入占比日渐紧缩,生态地质环境等经济规模占比扩大。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和能源资源安全的系列论述,深刻贯彻落实给山东地质六队的回信精神,以地质文化引导地质工作的“根、干、叶”。

  (三)地质文化工作要聚焦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

  基础性就是要先行,要提前谋划,率先部署,久久为功,勇于投入。毛泽东同志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地质工作是为现代化事业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李四光的成油理论为发现大庆油田等一批油田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百局千队百万地质大军为中国矿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国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矿业大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重大贡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国人均国土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数的29%,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地质工作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既要调查清楚“地球关键带”,也要为“三深一土”作出更大支撑,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持。地质工作投入要对标科技投入,为“透明国土”和“全息数字地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公益性就是为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而服务,为人民服务,具有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地质工作提供大量的地质资料公共产品,服务矿业开发、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灾害防治、生态产品供给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质工作提供的公共产品越多、服务的领域越广、服务的质量越高,地质工作的生命力就越强,为人民为国家作的贡献就越大。

  战略性就是管全局,管长远,从大本大源处找到决定性的规律,依据未来决定我们现在做什么。只有看得远,才能定得住。一个行业战略能力的高低是行业兴衰的关键。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宜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定位,从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入手,从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使劲,从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布局,梳理地质工作的“根、干、叶”,固本强基,守正创新,推进地质工作基业长青。

  (四)地质文化工作要关注地质工作的风险性、艰苦性和人性

  地质工作在高原、在深海、在荒漠、在极地探索未知,落实战略,凿空拓土,天然具有风险性和艰苦性。他们筚路蓝缕,为人类开拓新知,为祖国寻找宝藏,为民族复兴筑基,高原上、深海里、荒漠中、极地上留下了地质人的铮铮铁骨和精忠之魂。英雄,并不是一出生就是英雄的。英雄是思想理念的立场价值引领,是不朽事业的斗争磨炼,是不忘初心的情怀回归。地质文化工作宜在风险性中发现大贵恒勇,宜在艰苦性中发现铁肩担当,宜在人性中发现伟岸光辉。

  三、地质文化要守正创新

  (一)传承历史形成的地质精神

  地质文化学史明智、学史力行,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发展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传承李四光精神、大庆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等精神,深入挖掘地矿文化史,力争涵盖各矿业勘探开发行业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构建大地质文化,推进地质文化大发展。

  (二)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地质行业的发展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地质工作服务现代化建设也要跟随主要矛盾的变化。地质文化应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多聚焦地质工作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地质工作如何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三)地质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

  我国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127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8年的标准,高于12055美元的为高收入国家。地质行业发展要满足地质行业从业人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提升地质人员的劳动能力,扩大地质工作者的社会关系,为地质工作者丰富个性创造充裕条件,让地质工作人员生活得健康、安全,能够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发展人。

  (四)新时代地质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是要体现宇宙的广袤博大。地质工作发源于宇宙,地球是宇宙演化的果实,地质学研究地球演化的规律,地质行业从宇宙中发现知识,从地球上寻找财富,在关键带优化生态,地质文化宜从宇宙的广袤博大中寻找内涵和外延。

  二是要体现历史的深沉厚重。宇宙的历史是138亿年,地球的历史是46亿年,细胞核的历史是3.8亿年,650万年前进入人类时代。漫长历史的孕育了无穷无尽的奥秘,引发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假设和猜想。地质文化宜从历史的深沉厚重中寻找无穷的智慧和新知。

  三是要体现人文的浪漫真诚。人是万物之灵,人性充满了复杂和多样性。地质工作不只有艰苦性、危险性,也有革命的浪漫、改革的决断、事业的初心、奉献的真诚。地质文化宜从人文的浪漫真诚寻找人性的光辉和伟岸。

  四是要体现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和服务现代化的使命担当。地质人为中华民族的工业化、现代化做了重大历史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要推进地质工作的现代化、野外装备的现代化、地质科技的现代化、地质信息数据的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地质行业范本,地质文化宜聚焦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寻找行业的精神内核。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中国矿业报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