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将实践课堂搬到“有风的地方”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11-14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拓展地质认识实习路线侧记

  ◎  杨甜子

  记者近日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了解到,学院将学生们的地质认识实习路线进行了拓展,在前人足迹的基础上,拓展出南京-云南路线,将实践课堂搬到“有风的地方”。行走在苍山洱海之间,围绕山川地貌现场教学。

  把野外实习课堂扩展到云南

  “我们是在七月底去的云南,这也是学院地质认识实习课程建设的一次新开拓。”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现彩教授告诉记者,南京和周边地区是我国地质学发源地,更是我国最早的地质认识实习基地。但随着绿色发展的要求,原来的地质剖面大多被复绿。此外,夏季江南地区高温酷暑,给野外地质教学带来极大挑战。

  “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明显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进入大自然,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样品采集,获取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实物标本,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是新认识、新发现的基石。”陆现彩教授介绍,“地质认识实习”作为野外实践教学的入门课程,是启蒙地质思想,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地质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必修课程。

  “踏勘”归来,撰写《指南》超10万字

  经过广泛调研,南大地科院决定在充分挖掘南京湖山实习基地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拓云南全新的实习线路,并逐渐建成南京-云南地质认识实习新基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实践,南大地科院的老师们还提前进行了“踩点”,并与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地质学概念里,这叫‘踏勘’,在野外现场调查和广泛讨论基础上初步确定了实习路线和实施方案。”陆现彩告诉记者,学院组成了强大的带队教师团队,并与云南大学开展合作,踏勘归来,实习队长胡修棉教授带领实习教学团队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云南野外地质考察指南》初稿,超过10万字,给学生们送上了一本面向云南实习基地的全新实习指导书。

  大自然的“第一课”终生难忘

  在云南的半个多月,南京大学2022级地质拔尖班的陶冉最为难忘的莫过于岩石样本采集。“我很幸运,采到了结构完整的三叶虫化石,这块化石现在还放在我家里。”在云南石林,老师和同学们现场“开课”。

  行走在山水之间,教授们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地形、山体和坡面,学会判断石头的岩性。“我们依着山石,听着老师讲述来自二叠纪或者三叠纪的岩石地层,远古时代石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时候的地理状况又是怎样?这样的大自然课堂,我们终生难忘。”陶冉说。

  “地质学寻找的并不是唯一答案,某种程度上,地质探索有些像‘探案’,我们寻找的是产生结果的多种可能。”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修棉教授是本次地质实习野外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观察野外现象,找到野外证据,是学习地质学必须要掌握的本领。

  陆现彩教授则表示,南京-云南地质认识实习只是南大地科院本科生进入大学野外实习的“第一课”。本科四年里,同学们还有多次实习机会,如大二结束时,会到安徽巢湖开展地质调查综合实习,此外还有贝加尔湖、阿尔卑斯山、美国西部盆岭地区的国际化实习科考等着同学们去探索。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