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系统观对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启示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3-11-20

  ◎  罗辉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建设?我国仍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这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应急环境。

  2018年,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中央到地方组建了各层级的应急管理部门,通过业务整合,形成了以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应急救援等为主体的职能体系,这也给我们提出了现实的工作问题:怎样协调不同业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怎样将各自的业务管理与应急部门的综合管理衔接起来?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准确把握救急与应急不同概念的区别,建立从救急到应急的思维模式的转型,用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为防范和抵御危机做出前瞻性的处置管理。

  一、准确把握救急与应急的不同内涵

  有同志认为,急是应不好的,急是救的。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有事说事、有问题解决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直接去救就好了,所谓的应急不过是救急换了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对不对呢?一半对一半不对。急既要救,也要应,救急是应急的前提、应急是救急的保障。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美国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考验。尽管实力悬殊、困难重重,但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无畏气概,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经过三年殊死战斗,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也为日后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解长久之忧最好的办法是把问题“消灭”,连根拔起、永绝后患。但有时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无所作为呢?当然不行,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即使当时因时机、条件等所限尚不能解决问题,但也要为彻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做好准备,而且有时这个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例如我国芯片实现国产化生产、高质量发展等,不像灭火可以一蹴而就,需要“一砖一瓦”日积月累地精进攻克。

  个人认为,解决局部问题是救急,而提前谋划为彻底解决问题做全面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才是应急。解一时之忧是救急,解长久之忧是应急。救急是权宜之计,应急才是长久之计。

  二、从救急思维到应急思维的转型

  从救急思维向应急思维的转型是实践推动的结果。转型的根本原因是全球风险治理环境以及我国目前物质资源的相对积累。

  世界仍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冲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金融风险以及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人担忧,有的风险呈现周期性、全球性、系统性的特点,甚至有的风险出现了叠加效应,有的风险反复呈现,有的风险从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传递,或是子系统风险挑战大系统稳定,我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

  例如,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社会进步、便捷,但同时公共性安全面临更大挑战,虽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这是一项长期工程,这也是全球风险治理的大环境。

  与此同时,建国70多年来,中国人民勤勤恳恳,不断探索创新,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使我国经济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过去不谈应急思维,不是我们不想应急,而是客观物质条件所限,客观物质条件决定了只能为最核心的危机(比如战争)进行应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我国成立应急管理部时明确提出要解决灾害风险信息孤岛的问题,推动应急预案优化和预案演练,提高处置能力。我国从最初强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到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反映的就是单向度的救急思维到全球性的应急思维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进一步将这种应急思维拓展到系统的层面,为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路走来,我国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战术到战略,一步步开启了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的新时代。

  从救急思维到应急思维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趋势要求,这种转型要求我们为防范和抵御未来各种危机开展前瞻性的处置、准备、管理等靠前工作。

  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从救急思维到应急思维的转型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这种转型是从单一的物质关怀向“物质关怀+人文关怀”的双重关怀的回归,本质上是对人的关怀。物质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为物质服务,我们应该把人当作行为的目的而不仅是手段。

  我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反映的是对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农民群体的人文关怀,社保统筹、医保统筹等反映的是对经济改革中城市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中国式现代化等反映的是对中国国情下的全体人民的人文关怀。

  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物质积累,也探索了很多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应急理论和方法,我国应急事业发展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需要进行必要的前瞻性的理论准备、思想准备以及相应的物质准备和处置准备,这就是大安全大应急。“生命之上”已经成为应急救援、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人民至上”是我们大安全大应急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的应急管理中,我们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理论理性,这是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实践理性,这是物质和处置上的准备。

  我们过去坚持发展“两弹一星”、三线建设,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挤出28亿元和2052亿元资金去应急,是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生存危机。当前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就应该将主要的资金去解决经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在主要矛盾缓解的前提下,分步骤、分阶段地扩展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日子会一天天过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会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充分体现出来。

  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公共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有效率的配置是个科学问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究。AI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应急水平,改善应急效果,应该加快这方面的实践转化。很多东西不常用就应该优化配置、循环利用、一物多用,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发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向老百姓学习,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很多东西用得频繁就应该协调配置、精细管理、提高效率,应该加强学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用科学的态度解决问题。

  如此,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从积累到发展、从发展到壮大、从壮大到强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就在各行各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地探索和奋斗中,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坚实地走出来,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充满了希望。

  【作者系湖北省阳新县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政策、社会组织管理。】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