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让地质标本活起来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5-28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助力教学科研工作纪实

  ◎  徐燕 隋吉祥 彭磊 刘安璐 彭晶

  亿万年前,恐龙是如何换牙的?诺氏驼因“挑食”在末次盛冰期加速走向灭绝?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教师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两篇科研论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两篇论文采用的部分标本均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以下简称“逸夫博物馆”),逸夫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亦深度参与了标本的研究、写作过程。

  在成立之初,逸夫博物馆就承担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标本材料、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任务。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逸夫博物馆始终遵从服务教学科研的初心,勇担使命、不断创新,全面提升馆藏地质标本的保护利用水平,将师生教学科研与博物馆业务深度融合,使地质标本“活起来”,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韩凤禄(左)指导武瑞(中)进行恐龙蛋化石标本采样 徐燕 摄

  科研赋能

  提升标本利用之效

  逸夫博物馆现存地质标本40000余件,如何让这些地质标本“活起来”?

  5月21日,逸夫博物馆地下室库房。在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凤禄的指导下,2021级博士生武瑞手拿刻刀和游标卡尺,正在对数颗恐龙蛋化石标本进行采样……了解到周修高教授等人论文中描绘的标本正保存在逸夫博物馆,武瑞手持网上下载的论文,来到逸夫博物馆,希望对这些标本重新采样,进行深入研究。

  在逸夫博物馆四楼,一种远古骆驼的跖骨化石标本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向人们诉说着生物演化的故事。经过对这根诺氏驼跖骨标本以及大庆博物馆、肇源博物馆化石样品长达4年半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盛桂莲教授领导的古DNA团队,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诺氏驼古基因组研究揭示旧大陆骆驼复杂的演化历史》。

  像这种标本与科研结合起来的例子,在逸夫博物馆中经常发生。近年来,该馆在推广科普活动、创作科普作品、研发文创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标本的教学、科研、育人价值,让越来越多的校内外科研工作者来到博物馆,共同揭开自然的奥秘。

  教学赋能

  传承标本启智之力

  “你们知道这块火山弹的重量有多少斤吗?大家都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搬得动。”5月下旬,工程学院教授葛云峰带领岩土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新技术、非杰出智能测试3个专业的近50学生,来到逸夫博物馆三楼岩石矿物厅开展现场教学,对馆藏最重的一块火山弹进行岩石学分析。

  在逸夫博物馆,常常可以看到香港大学、台湾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教师带领学生现场教学的身影。

  在展厅中,殷鸿福院士团队捐赠的浙江长兴“金钉子”剖面点位标本、王焰新院士捐赠的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标本、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捐赠的墨西哥湾撞击角砾岩、海洋学院陈刚教授捐赠的珠穆朗玛峰顶岩石、资源学院吕新彪教授捐赠的磁铁矿晶簇,以及由广大教师采集而来的地质标本,既记录着捐赠者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地质报国光辉历程,又转化为珍贵的教学资源,为增强各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通过在逸夫博物馆沉浸式的专业学习,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更能让这些沉睡的地质标本立体、生动起来,对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学科传承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模范教师、资源学院教授焦养泉表示。

  育人赋彩

  演绎生命永恒之美

  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参观逸夫博物馆纳入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大一新生们通过参观逸夫博物馆,直观地看到了专业场景及研究成果,了解本专业的优势所在,对学科有了更宏观与直观的认识。

  代旭是地球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为了将采集到的化石及时进行清理和修复,大三时来到逸夫博物馆寻求帮助。逸夫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为他提供了专业的化石修复工具,还提供了一个工作间专门用于化石清理和修复,一个库房用于存储标本和样品。从2014年至今,代旭在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区采集了上万块化石,其中大部分化石捐赠给了逸夫博物馆,并承担了修复化石标本的任务。期间,代旭获得第十二次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表了23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8篇。

  年复一年,逸夫博物馆持续吸引着一批批的学生投入到化石清理、分类、修复整理、鉴定等工作中,激励着他们去探索亿万年来地球演化的奥秘,获取生命生生不息的答案。

  逸夫博物馆不仅协助培育了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逸夫科普讲解队,还成立了逸夫博物馆社教团,姜昕、李槟馨等志愿者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地质报国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

  近年来,逸夫博物馆打造了“地球科普大讲堂”;依托“地球科普大讲堂”,逸夫博物馆开设了恐龙、珠宝等10门主题课程;陈晶老师等开发的《沉睡已久的化石》《漫游矿物世界》等系列图书,为广大青少年打开了了解地球奥秘的窗口,获得多个国家、省部级荣誉;研究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合作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如今,博物馆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科普、育人平台,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全国优秀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湖北省优秀科普基地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宣传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